
發展農村電商 解決農產品滯銷 讓農產品“走出去”
在減少流通批發環節方面,電商有著天然的優勢,甚至可以形成“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直連模式,可以規避長渠道鏈條中的額外成本,更好地為農民們創造價值。
農產品銷售本質上是市場行為,終究要靠市場的方式來解決產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每一次出現的農產品滯銷問題,都在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農產品“走出去”的困境,要有針對性地建立常態化解決機制。
發展電商是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重要途徑。農產品滯銷,說到底是沒有銷售渠道,或者是銷售渠道過于單一。在電商出現以前,農產品的上行渠道主要靠下鄉收購,也就是類似“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商—農貿市場(超市)—消費者”的模式,批發商具有較高的議價權,特別是在生產地相對分散的情況下,果農往往只有很少量的批發商可選,滯銷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而在減少流通批發環節方面,電商有著天然的優勢,甚至可以形成“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直連模式,可以規避長渠道鏈條中的額外成本,更好地為農民們創造價值。
事實證明,許多農產品賣不出去不是因為農產品本身不受歡迎,缺少的主要是上行渠道。因此,利用農村電商平臺整合農業資源,進行集約化、規;挠唵问睫r業生產,并通過網絡平臺拓展市場,形成產、供、銷緊密銜接的產業鏈,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創新方向。農村電商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鄉村生活發展帶來了巨變。但基礎設施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卻制約著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建設具有廣泛性的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基礎設施。這就需要建立與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和信息平臺,以“互聯網+”整合農村電商資源,以信息流帶動訂單流、物流、資金流、人才流等,采用“農民+公司+電商平臺”的方式,促進農產品網上銷售,通過“互聯網+物流”的方式解決農村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加快縣以下物流快遞體系建設,增加站點,降低費用。
同時,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鼓勵各地規范發展電商產業園,聚集品牌推廣、物流集散、技術支持、質量安全等功能服務,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產地認證、質量追溯、產地預冷等方面給予支持,提高農產品生產和交易的標準化水平,確保網絡銷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此外,還要提高農民參與電商經營的能力,加大財政對農民電商培訓扶持力度,支持“互聯網+農業”式創業,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大力宣傳電子商務在促進產銷對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讓電子商務發展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業態和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