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特產品有了新出路,電商扶貧強勢賦能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年,同樣也是脫貧攻堅預定收官之年。而今年春天突襲的“黑天鵝”疫情,讓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難度明顯加大。這場持續時間長,擴散范圍廣的疫情發生以后,全國很多鄉鎮的農產品滯銷,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電商直播的爆火仿佛是一場及時雨,給農民們送來了希望的雨露甘霖。
農村電商也加入了直播帶貨行列,縣長領導們都走進了直播間為當地特色農產品宣傳,這種“零接觸”又高效的銷售方式讓農產品找到了新的出路,尤其對貧困地區的農民來說是新的福音,電商直播的扶貧方式方便又有效果。
今年5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負責人在會上也提到商務部這3年持續推進的5項取得積極成效的扶貧舉措中,第一項就是電商扶貧。“如今已經不是過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農特產品因為疫情的影響,銷售艱難,農民面臨虧損困境。農村電商再加上今年直播帶貨的火熱,農產品直播帶貨成為了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但是農村電商,農產品直播帶貨想要一直能吃紅利,還是需要改進目前的狀況的,因為依然存在不少制約發展的方面。
首先缺“人”,懂電商、會玩電商的人。電商帶貨看起來簡單,所需要的設備不多,好像上手特別快。但其實技術可以很快復制,知識技能卻沒那么容易掌握,直播時的控場能力、話術等都需要實戰經驗。由此可見,專業化的電商人才隊伍是剛需。該行業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關鍵。
所以各地要利用現有的平臺和資源,建立電商培訓機構,整合師資力量,請優秀電商專家,通過一些培訓平臺線上展開教學,對農村電商從業者、創業就業農民開展電商運營操作等培訓,提高電商從業人員的實戰和理論的應用水平。
其次需要建設農特產品的供應鏈。中國電商扶貧聯盟專家組成員張樹勇認為,農村電商的發展必須重視農特產品品牌和供應鏈建設,在建立穩定的供應鏈上做文章,整合供應鏈,實現農特產品產銷一體,因地、因需建立健全農村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全國各地的菜農、果農的產品往往季節性比較強,很擔心出現滯銷的情況,因為小農戶沒辦法長時間存儲農產品。
這時候如果有專業的倉儲、物流體系就比較友好,特別是遠距離運輸一些生鮮產品,必須擁有冷鏈物流體系,這樣才能讓農產品可以做到在全國范圍內銷售。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整合當地的可以送貨上門的快遞品牌、交通、供銷等資源,打造出可以送貨進村的物流體系;把當地的冷藏保鮮庫進行資源整合,或者針對特殊農產品打造冷鏈快遞物流線。
最后還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如果在這方面投入資金、資源,會吸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在發達地區地區建設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基地,助力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針對貧困區設立主打特色產品,在主流黨媒、官媒上大力宣傳。
對農村電商的人才設定一些創新創業補助資金。首先要派專業的老師,對農民、合伙人進行網絡營銷培訓,教他們直播銷售的技巧、話術。對愿意回鄉針對農村電商進行創業,帶鄉民共同致富的人才,予以資金的支持和榮譽的鼓勵。
聲明:本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