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電商的發展:思想認識不可落后于電商發展速度!
農村電商的興起,帶來了互聯網時代農村生產、經營和消費觀念的變革,加速了各類資源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和再分配,成為加快“三農”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徑、新引擎,但發展中的一些新問題也隨之而來,可概括為五個“不適應”:
1、思想認識不適應日新月異的電商發展。
電商不是簡單地把線下交易搬到了網上,電子商務平臺不僅是交易平臺,也是信息發布和品牌推廣平臺,由于受傳統交易習慣影響,相當多的農村商人、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仍然習慣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面對面交易,不能也不愿接受網絡銷售,呈現出“上面熱、基層冷,城市熱、農村冷”的狀態。
2、電商企業不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許多農村網店創業者僅靠一臺電腦和一條寬帶就當起了網商,呈現出小、散、弱的特點。有大量的農村網店處于“休眠”狀態,很多店鋪商品長期不出新,網頁宣傳畫面更新不及時,部分網商年交易額幾乎為零。多數網商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生產加工、產品研發、影像展示等中心平臺,產品附加值低,盈利空間較小。
3、配套服務不適應持續擴大的電商需求。
除少數電子商務交易較集中區域的快遞物流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外,多數物流企業因網店分散、返程空載嚴重而導致成本高企等原因,不愿到農村布點,即使布點到農村,也大多到不了村一級,廣大農村地區還未形成完備的物流配送體系。加之鮮活農產品容易變質,物流須快速或采用保鮮技術,比工業品的物流成本和運輸要求更高,物流配套更難,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融資服務、攝影服務、網店設計制作、餐飲服務、技術培訓、網絡通信服務等配套服務體系也不夠完善,有待于進一步規劃引導。
4、經營模式不適應逐步規范的電商規則。
近年來,雖然陸續有一些規模較大的電商開始注冊公司、申請商標、設計原創產品,但大部分電商仍然處在低水平的模仿階段,缺少自主品牌。一些地區商品同質化競爭嚴重,開始出現低價甚至惡意競爭現象,利潤被一再壓低,不利于電商健康發展。同時,因為農產品非標準化特點,品質管控難度大,生鮮商品品牌化程度普遍偏低,急需通過品牌建立起品質標準,從而產生高溢價。有些網商知識產權意識比較薄弱,存在復制他人商品圖片、宣傳介紹和抄襲他人產品設計等現象,在經營過程中也存在侵犯商標權、專利權、版權等行為。
5、知識結構不適應瞬息萬變的運營環境。
雖然年輕人在電商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事專業合作社、種養殖人員大部分為中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電子商務認識不足。而且大部分農村網商都是通過低門檻模仿開店發展起來的,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和網店運營經驗。隨著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相對高端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網店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相對缺乏。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引進相關專業人才,但因工作條件和環境所限,往往存在“引得進、留不住”的現象。
聲明:本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