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銷路打不開的原因有哪些?
陜西周至油桃滯銷、廣西北流荔枝滯銷、南方油菜籽滯銷、多地西瓜滯銷等曝光不斷,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農產品銷路打不開,豐產卻不豐收?
“刀耕火種”沒改進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中,絕大多數農產品的合作化、規模化生產與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落后,造成產品的質量差異較大,農業產業化程度很低。農產品的價值挖掘僅限于初級生產程度,深加工、附加值挖掘遠遠落后,農產品進入市場后只能聽天由命、銷售困難重重。
“散沙式營銷”拖后腿
當前,我國農村的生產方式以分散式經營為主,缺乏統一的組織化農產品營銷知識培訓與指導。多數農戶抱著隨眾的農產品售賣心理,完全依賴于眼前的市場行情與市場需求,農產品的營銷沒有形成規范的模式。
“耳目閉塞”信息誤
我們都知道,農產品與其他產品的最大區別在其存儲期上,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特別容易變質,這種脆弱性對物流環節的時效性要求極高。
其次,傳統的營銷方式中,多數農戶都是處于自產自銷模式,農產品在市場中輻射范圍小,渠道對接過程中難免遇到信息失真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很難上去。
“單打獨斗”渠道少
傳統的農產品營銷中,宣傳信息基本不到位,仍然依賴于落后的溝通方式,不懂得利用互聯網等覆蓋范圍廣、交互性強的新型傳播媒介。產品營銷信息閉塞,缺乏對市場的分析,造成農產品成熟后找不到銷售渠道,不得不面對慘重的經濟損失。
出路:眾人合力銷路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不斷涌現,不妨嘗試采用這種新型經營主體方式,通過統一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建設農產品品牌。集中組織一些農產品營銷培訓、實踐指導,經常普及產品營銷知識,讓農民的思維跟上來,把農產品的銷量抬上去。
網絡營銷思維的武裝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網絡營銷思維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市場供需信息,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促進農產品網絡營銷快速、有序、健康的發展。另外,對于增加農產品的銷量、樹立農產品品牌、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產銷對接都具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聲明:本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