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電商內功,做好了是成功,做不好只能當修行!
農產品電商作為近年來廣泛討論的話題,是農村電商標準化產品的又一興奮點。如何改變農村電商目前困局最主要的就是修煉好內功,一邊探索一邊前進。
就拿豬肉來說,在規定單個時間接收到訂單后,從事電商相關人員去挨家挨戶與農戶洽談,包括數量、價格等情況,按照訂單的數量來確定要屠宰生豬的數量,在確定好要屠宰生豬的數量后,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檢驗檢疫、屠宰、分割、包裝等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看似簡單的工作,里面有個問題非常復雜,由于客戶的需求千差萬別,有的喜歡吃瘦肉、有的則喜歡肥一點的肉等,而這些要求則必須在分割和包裝的時候進行嚴格的區別,最終將包裝通過冷鏈物流送到客戶手中。
可以看到,每個環節基本上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并且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這與標準化的產品有著極大的差別。
就目前的情形來看,農產品電商大致可以分為平臺型和垂直型兩個模式。其實模式無所謂,其核心的關鍵是要在線下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即便農產品電商網站如雨后春筍在很多城市出現過,不僅規模小,而且都或多或少的面臨盈利的困境和資本匱乏的局面。看起來很美的農產品電商更需要踏實的內功修煉。
作為解決“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有效途徑,農產品電商被寄予厚望,然而,生鮮農產品電商虧本運營依然是行業現狀,未來如何走出發展困局?
農產品電商的良性發展主要依賴兩個環節:一是生產環節,一是物流體系。物流問題可以依靠第三方或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來解決,生產環節則有賴于生產者的組織和管理。
“農產品電商的本質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營銷,要在完善線上服務和大跨步發展的同時,注重線下的內功修煉。”發達國家往往靠全產業鏈管控來實現消費者和供應者之間的信任。我國須從兩個層面解決:一是技術層面,要打造有效的質量追溯系統,包括建立在其上的大數據分析。二是管理層面,針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組織化程度,將分散的農民有效組織起來。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本地化生鮮平臺將成為農產品電商轉型的一大方向。要通過平臺建設,進行專業化分工,基地只負責產品生產環節,電商只管發展用戶和服務用戶,物流外包給專業生鮮物流企業,可以同時解決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冷鏈物流等三大難題。這樣,農產品電商才能走出困境,走上更健康的發展軌道。目前農產品電商內功尚在探索階段,想做好它并非一日之功,做好了是成功,做不好只能當修行,最主要心態要好!
聲明:本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