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電商選品的兩大方向以及建議
農村電商一般分為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鄉。工業品通過電商平臺下鄉,其實已經不單是電商的范疇,牽扯更多消費觀念培養、線下站點建設等綜合問題。接下來主要說說農產品上行,哪些農產品可以通過電商賣出去?選品時要注意什么?有哪些方向?
農產品的坑很多,但難度和機會、潛力并存
現在的淘寶等各個電商平臺,所有你能想到的東西,都有人在賣,而且都是很多商家競爭,而唯獨農產品,整體品類和商家還比較少,還算是一個藍海。不是因為想不到,而是這個坑太多。因為農產品有些天熱的劣勢:非標品,保鮮期短,上市期短,損耗大等。每一點對于從業者,都是巨大的挑戰。所以第一步一定要走得慎重!
雖然農產品有諸多的硬傷,但是也有很大的優勢。例如原滋原味、貨源直達、新鮮,這些標簽都符合現在消費升級的需求。另外,現在自媒體、直播渠道的興起,店家也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展示農產品的真實性,賦予消費者信任感。
農村電商選品兩大方向:產品聚焦與多元化
一是產品聚焦:主推某一種或某幾種產品,通過單品體量來控制標準化,攤薄物流、包裝成本,最大限度降低損耗。缺點是,對產品的品質要求高,必須有比較明顯的賣點或亮點,才有爆款的可能;對營銷策劃要求比較高,從醞釀到爆發需要一個挺長的周期;農產品的上市周期性是個硬傷,在貨源空檔期得提前安排替代商品。
另一個方向就是多元化布局。就是把能找到的不錯的貨源都安排上架,間隔一段時間進行篩選淘汰,再不斷上架新品。品類全。例如我準備賣家鄉的土特產品,前期主要客戶群瞄準的就是在外務工的老鄉,他們時常會想念家里的味道,對應的我的店里就會盡可能多的把家鄉的產品上架,供他們選擇。
選擇好方向后,就要具體選品了,第一步多找一些在本地有不錯口碑或者很大名氣的店或者種養殖戶,去談價格和供貨意向,每一家購買些樣品回來,做好標簽;第二步,從網上找同類產品,找其中一兩家銷量最好的,買些回來,做好標簽;第三步,把各家樣品分給親戚朋友品嘗,做好記錄,找出最好的產品供應商,分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然后確定供應商。
不管哪種思路,貨源一定要具備兩個必然要求:一供貨穩定,不能今天有明天沒有;二保障品質,不能今天是這樣的明天是那樣的。
對于初創者的建議:先從易操作的產品切入,品牌化運營
葉菜和鮮活水產應該是農產品上行難度最大的品類了,對保鮮、倉儲、包裝都有很高要求,對于初創者,建議先不碰這些,先從根莖類,粗加工或者深加工的農產品切入,例如胡蘿卜,粉絲等,比較容易控制,前期投入也不大。另外農產品上市季節性要格外留意,因為一個產品從上架到銷量拉升,需要一段時間的推廣和運營,如果剛推出去,產品下市了,那前面的功夫都白費了。
品牌化,是提高農產品溢價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降低消費者選擇難度的有效辦法。品牌化運營,可以不斷積累自己的粘性消費群體,沉淀自己的流量,也是未來新農業的發展方向。
聲明:本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