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農村電商過不去發展中的那些“砍”?
在政府與資本市場合力推動下,各電商平臺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但是目前,農村電商存在產品標準化短板、物流短板和人才短板等,其一直是農村電商平臺建設中過不去的“砍”。那么,為什么農村電商過不去這些“砍”呢?
一、多數農村電商平臺不具備造血功能
對于電商平臺而言,平臺開發、運營以及市場拓展、維護需要高昂的費用,多數電商平臺通過賺取平臺服務費用或者商品差價來獲取利潤。銷量持續走低、利潤不斷攤薄讓農村電商平臺難以獲取足夠的利潤來填補高昂的開支,因而對于多數草根隊的農村電商而言只能通過不斷融資“輸血”來維持生命,尋求發展機遇。早在2016年,就有媒體報道,我國3000家平臺型農村電商只有1%能夠盈利,7%巨額虧損,88%略虧,4%持平。一年多以來,這一局面沒有得到扭轉,還在不斷惡化。
二、資本市場由理性回歸轉向冷淡
資本市場隊與各農村電商平臺由2015年的狂熱逐步轉向2016年的理性回歸再到2017年的冷淡,對于各農村電商平臺無異于釜底抽薪,這也迫使很多農村電商平臺不得不將主要工作放在找投資方上。而對市場的疏于管理讓這個過程逐漸變成惡性循環。
三、痛點問題未解決
農產品標準化、最后一公里物流、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等痛點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這些問題一直是牽制農村電商平臺發展的一只大手,國家這些年來也在不斷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大力推動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電商發展創造條件。但農產品標準化難度大,物流費用居高不下,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時間漫長等依然未能得到徹底解決,而且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的積淀,對于多數農村電商平臺而言可能已難以支撐前行。
四、多行業干擾
大平臺圍追堵截、社交電商異軍突起、零售行業持續回暖。電商巨頭們經過三年多產業布局、模式調整強勢占領多數優勢區域;許多基于社交平臺的電商異軍突起,通過“爆款”、“便宜”和“品類豐富”搶占所剩不多的流量資源;實體零售創新轉型趨勢愈加明顯,開展各種促銷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