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0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抱上電商“大腿”?生鮮電商浪潮越發洶涌?
城市的各個地方都會有個人頭攢動的地方,那一定有個名字叫“菜市場”。當然,用洋氣點的名字的話,可以叫做農產品批發市場。你可能不知道,目前,我國每年有超過80%的農產品經由遍布全國的約420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組成的網絡進行流通。
農產品批市場既是農產品流通鏈條上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也是既得利益者。然而,農產品電商浪潮越發洶涌,農批行業已然感到強烈不安。
農批市場和生鮮電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算是傳統行業,在農產品流通的中下游,一個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充分結合農產品電商,更好地解決行業問題,較終完成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
本地化市場與電商平臺如何互利共贏
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與本地化的垂直電商合作,出租或提供基礎設施,共同搭建跨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甚至可以利用本地知名度共建品牌渠道,把市場輻射范圍內的零售終端收編為共同品牌的線下終端,讓零售終端在自營的同時,承擔配送站點的角色,把線上訂單導流給客戶臨近的零售店,實現就近配送或者客戶線上支付,就近自提。
本地市場與B2B(企業對企業)平臺。生鮮方面,國內比較成形的B2B電子交易品類就是鮮切花的電子拍賣,但也是對手交易和現貨拍賣兩種方式并存,并未實現產品遠程交割,需當場看貨估價。原因就是,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依然不高,追溯體系依然不完善。大多數農批市場連電子結算都沒有。農產品電商更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