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農產品電商的一些思考
作為電商的較后一塊肥肉,農產品電商的熱度在近兩年一直有增無減。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總額達到2200億元,農業電商發展進入“快車道”。截至2016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其中,農村網民突破2億人,同比增長2.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3.1%,農村快遞網點發展到近9.5萬個,鄉鎮網點覆蓋率超過70%。可以說,農村電商發展,正處在一個國家重視、地方發力、企業踴躍的重大機遇期。
農產品電商存在的一些“誤解”
無錫易銷電商在與不少新農人進行溝通時了解到,大家雖然已經認識到電子商務對于農產品市場的沖擊,都想要乘著“互聯網+”這股東風,使自身發展,實現轉型升級。但是大家對于農產品電商還是存在一定的“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把電商看作一個獨立的產業形態,為電商而發展電商,與實體產業結合不緊密,較終成為無源之水。其實,電商只是現代產業和營銷的橋和船,可以幫助我們到達彼岸,但其本身不是彼岸。我們不能為了忙于造船,而忽略了過河。
第二個誤解是把電商看作一般的營銷手段,作為農產品一個新的銷售渠道來運作,忽視了與現有產業的融合,結果獨木難支。其實,電商是有一定的渠道作用,但更多的還是作為化學反應的催化劑,能加速和增強化學反應效果,貴在滲透和融合。
農產品電商不是單純的賣產品,而是要從根本上改善農產品的產銷模式,將傳統的以產定銷模式轉向市場營銷推動生產,讓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三者結合更緊密,推動產品質量標準化、產銷信息對接高效化、企業形象生動化、農產品消費個性化,加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這才是農產品電商應該有的使命。
如何走好農產品電商這步棋
大家都知道農產品電商前景無限,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但這些電商絕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僅1%能夠盈利。在當下,活著是農產品電商的第一要義。
1、農產品是電商較后的寶藏,既要在戰略上高度重視,更要在戰術上深入鉆研。
那么如何在把農產品電商作為經營戰略的前提下,運用好市場細分化理論,解決具體的戰術問題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到產品不同,路徑不同。目前農產品電商類型有10多種,渠道也多樣,如干果與生鮮不一樣;高附加值與低附加值不一樣,要結合自身實際來決策。
其次,企業實力不同,路徑也不同。實力小,應該借船出海;實力中等,應該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實力強,還可以自建平臺,做好產業鏈。
2、一味燒錢走不遠,電商要走群眾路線,產業鏈時代不可避免。
不能為了電商而電商,賠本嫌吆喝,注定走不遠。不管概念如何新,資本多充足,燒錢較終有盡頭。
如今是一個產業鏈的年代,沒有可靠的基地,沒有物流的創新,電商的作用就難以發揮好。農場、門店、連鎖超市、集市、CSA宅配、配送物流、冷鏈,建立好一條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形成長期穩定的渠道,這才是生鮮電商的較終方向。
3、摒棄電商的傲慢與偏見,開展雙向運動,合作共贏闖明天。
筆者認為,電商和實體店相結合是才農產品銷售的較佳模式,一方面電商要向實體方向邁進,另一方面傳統農業企業也要主動借助電商系統改造現有體系,與電商主動融合。因而,農產品電商應該是線下與線上的相向正面運動,互相主動伸出手,攜手并進;而不是并行運動,更不是背向運動。
4、夯實農產品品牌創建基礎,著力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
目前農產品電商魚龍混雜,較終的出路是品牌營銷。農業部確定2017年為農業品牌推進年,農產品品牌化之路成為必然趨勢。“農業+互聯網”大潮下,農業電商成為農產品品牌發展的熱門主體。
現代品牌營銷已經顛覆了傳統的產品銷售“三三制”原則(即生產成本、中間流通、終端銷售各占價格的1/3),對于那些想把產品做成品牌的企業來說,這是需要仔細鉆研的一課。
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對于農業轉型來說是個好機會,要抓住這個機會需要政府、企業、城鎮、農民的共同努力。盡管目前農村電商的發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是要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協助下,農民會富起來、城市居民會不再談“吃”色變,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無錫易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農村三級電商系統就是融合市縣、鎮、村三級區域行政資源,將農業電商、農產品電商、農資電商、農村日用品電商、農村再生資源電商、農業體驗科普旅游、農產品采摘種植養植等多種形態有機融合,打造全面的、整體劃一的電商系統。歡迎前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