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綁“大款”,農村電商建設不會成功
農村電商發展至今,在國家政策和電商大佬的推動下,進展地風生水起,如火如荼,一片欣欣向榮。隨著阿里巴巴、京東農村電商戰略發布,電子商務全方位滲透到了農村和縣域。但是在農村電商之風的勁吹之下,這場轟轟烈烈的政府和市場聯動的熱潮背后,揭露的是縣域綁“大款”的尷尬。
農村電商的發展面臨著農村電商物流成本高、人才缺乏、公共服務缺失等突出問題,短期內盈利無望,“綁大款”意味著有了錢,有了背景,不但縣域心里有譜,也能夠幫助他們熬過黎明前較黑暗的日子。但是,大款們的策略,向來是扶一家,投一家,按這個邏輯,就是如果你不讓我投資你,我也就不扶你。綁了大款,你就要聽從于人。從網點考察、合伙人篩選等方面,你要服從大款們制定的游戲規則,較關鍵的是本地區的所有客戶詳情、銷售大數據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一旦合作終止,后果可想而知。
自建農村電商平臺。大款能給的不過是名聲、流量、模板化經驗,還有客戶資源,短期內這些很有用,但是對于農村電商長期發展來說,將農村電商落實到本地化,自建平臺,掌握本地發展農村電商的經驗和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才是較重要的。畢竟無論是阿里的“千縣萬村計劃”或者是京東的“一縣一中心”,都是模板化的建立,“大款們”正忙著四處投資、扶持其他縣村,哪里有那么多的時間和心力去幫助縣域農村電商發展出本地特色呢?他們更不會去為本地的農產品電商們經營品牌,無法實現規模化、品牌化和標準化生產,也就難以滿足市場的“大胃口”,這樣的農村電商發展是沒有出路的。
打個比方,生鮮電商依靠京東物流打通較后一公里,但是這較后一公里靠的還是快遞員的小毛驢以及泡沫箱和冰袋,這樣的物流并沒有保障。 綁“大款”,農村電商根本不會成功。除了給錢,大款們能做的只是皮毛,農村電商的發展需要錢,但是更需要一套完整的本地化農村電商服務系統。
當前,電商的趨勢正在往社區遷徙, 50%-60%的農產品消費發生在10公里之內,如何打造線上吃貨的圈子,線下體驗的圈子,建立本地化電商服務系統,解決農產品受商品質量、物流限制等因素影響的問題,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關鍵。
江蘇易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農村電商培訓中心、江蘇省互聯網服務學會農業專委會副主任單位,并且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成立了“南京農業大學江蘇易銷工作站”,其經過十多年自主研發的農村電商服務系統,能夠從本地實際出發,解決農村電商物流成本高、人才缺乏、公共服務缺失、品質追溯等短板問題,將農村電商服務系統真正落實到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