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大潮之下:商品批發市場如何突圍?
提到浙江,就會想到聞名國內外的某小商品批發市場,從當年的“馬路市場”發展到今天的“華夏第一市”,如今已是全球較大的小商品買賣集散中心,全球較大日用消費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與此同時,它也是國內較大的網絡商品供應基地,你能想到的日用百貨等網貨直接或間接來自這里。
然而,花無百日紅,如今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正處在發展的轉型期,面臨著前進的拐點——較能說明問題的是,有的客商已采用手機微信“下單”的經營模式。而在其他地方的一些小商品批發市場,也呈現著同樣待解的問題。
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并且勢不可擋的今天,我國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生存意義何在?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應如何結合發展?
首先,小商品貿易要樹品牌。小商品貿易是其傳統優勢,要繼續提升競爭力。7萬多經營戶們十分珍惜這個市場,大家都希望市場長久興旺下去。
其次,要向大商品貿易發展。但是走大商品大市場這條路必定會有大風險,決策者需要要有充分思想準備,引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創新局面。
再次,電子商務要做活。它的批發市場電子商務平臺起步并不晚,且通過政府倡導和培訓,電商已顯強勁勢頭,手機微信“下單”是目前我國較新的采購方式。如此不斷創新抓下去,過去義烏在電子商務競爭場上的失分 可以補回來。批發市場有自己的優勢,有實體市場支撐,有高校引導,眾多的“電商”正在成長, 有可能做大電子商務這個平臺。而電子商務之所以能夠彌補專業批發市場的不足和缺點,主要在于其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強大優勢:(1)降低獲取和發布市場信息的成本。(2)節約尋找合適的買賣雙方的時間和費用。(3)企業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和激勵。
創新傳統的批發市場經營模式,再結合目前的批發市場電子商務平臺,這樣更能顯示出其市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