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電商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應對措施
農產品電商是電商領域中比較艱難的一部分,因為農產品中的生鮮食品,存在著供應時效、儲運能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問題。城市消費者也屢屢驚呼的“高菜價”,甚至連連感嘆“吃不起”。
因為農產品電商沒有像工業品電商那種成熟的產業化基礎,碎片化生產導致了農產品現階段的無序、分散、達不到初步標準化生產水平。即使是同一個村出來的同一種作物,其質量和口味都千差萬別。這種產品品質的不可預知性,嚴重阻礙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我們不斷深入農村調查發現農村居民的純收入是在逐年增加的,但是每年外出務工的人數還是在逐年增加。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的背后,實際上還是因為收入太低了。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造成了農業生產勞動力減少,致使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這就迫使農民不得不采取諸如加大農藥化肥使用量等諸多措施來確保產量,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隱患,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在質量和價格上都不具備優勢。
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村生產經營者的收入,將農產品賣出去,讓每一個消費者“吃好”,“好”字意味著健康、安全。但是農產品電商發展的薄弱環節:倉儲物流不完善、產品標準不明確、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健全導致了消費者吃得不放心、生產經營者的收入也得不到提升,農產品電商也得不到發展。
從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基礎來看,我們需要從倉儲物流、產品標準、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三個方面找到相應的改進措施。
(1)倉儲物流
目前,我們的倉儲物流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較為落后的地區的物流成本偏高,二是冷鏈物流體系發展較為滯后。因為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物流產品過高會導致市場的壓縮。目前,一些物流企業、電商平臺以及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建設倉儲物流體系,包括冷鏈物流的基礎建設。當地政府需要依據生鮮農產品的主產地和消費地的供需情況,加快冷鏈物流的布局,引導物流企業積極參與建設,進一步完善冷鏈物流體系。
(2)產品標準
目前,很多農產品都是沒有標準的,尤其是蔬菜水果類。特別是在網上銷售的產品,消費者更加真假難辨。由于質量不好的農產品經過媒體的報道,三天兩頭地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里,這逐漸加劇了消費者對網絡農產品的不信任程度。因此,一方面,我們應當充分號召各行各業的行業協會,加快制定各類農產品的標準。另一方面,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等應當加強對各類標準和認證的監管,尤其是現有認證的監督管理,加大對違規認證機構的處罰,使各種認證和標準真正獲得應有的公信力。
(3)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政府打造質量安全管理中心,推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食用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推廣應用,比如利用傳感器感知技術、信息融合傳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消費者提供辨別其質量的依據,而且需要確保其真實性,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標準化控制和管理,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控制以及智能化、科學化管理,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等,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業務協作協同和信息共建共享。
此外,各地在發展農產品電商時,還要加大對電商人才的引進和培訓,特別是加大農業技術人才和食品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
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對于農業轉型來說是個好機會,要抓住這個機會需要政府、企業、城鎮、農民的共同努力。盡管目前農村電商的發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是要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協助下,農民會富起來、城市居民會不再談“吃”變色,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