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O2O時代,有哪些方向能孵化出新巨頭
O2O發展到今天,其概念逐漸模糊,和電子商務一樣,其本質也是線上和線下的人與事物的連接。在一切逐漸被連接的環境下,企業家得以重新組織生產元素、重新定義企業的邊界、重構成本要素,以求提高行業效率、大幅降低成本,甚至使企業和組織以一種更加人格化的面目出現在用戶面前;沿著這條思路,我們會發現一些能夠與BAT共舞的新物種,在傳統行業、泛娛樂新媒體等領域暫露頭角。
O2O不是模式而是小時代
過去的兩年里許多投資人和創業者言必O2O,風頭一時無兩,我們應該感謝投入鈔票的投資人和努力在相關領域探索的創業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失敗與教訓。
回看較初對這三個字符的定義,是指網絡流量與線下產品服務的結合,尤其是指把網絡用戶引導到線下商鋪消費的商業模式,發展到后來這個概念逐漸模糊,讓人不由的想起了若干年前另一個概念,電子商務。
O2O實質上就是電子商務滲透到商業社會的毛細血管中的一個局部,如果說互聯網是一個大時代,O2O就是其中的一個小時代。我們換個角度看,早期的書籍和唱片網絡銷售,本質上不也是線上和線下的人與事物的連接么?
然而我們今天已經不再用“電子商務”來給一個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作定義,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O2O這個曾經火熱的名詞也會逐漸從我們的視野中淡去,本質上它和電子商務一樣,都是互聯網時代中,由于連接發生的所處位置不同而命名的一個發展階段而已。
后O2O(后連接)時代
綜上,隨著2015年的資本市場收緊與O2O熱潮退去,也同時標志著連接紅利的迅速縮水,各細分領域領頭羊之間眼花繚亂的并購背后,無不閃現著BAT的身影。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清晰地看到,仍有大量的細分領域,“被O2O”未遂,仍有團隊在孜孜不倦的在企圖攻克這些較后的堡壘。這樣的一個階段,我們不妨稱之為,后O2O(后連接)時代。
這個階段,在BAT以及眾多垂直領域的平臺的努力下,連接UI(用戶交互界面)越來越友善,用戶群體經過不惜血本的補貼教育后,如何理解和利用這些連接工具,即使對原來PC時代較難普及的小商販個體戶都已經不再是障礙(這里面其實還隱藏著很容易被忽略的另一個因素,隨著時間推移,今天小商戶群體其實已經不再是10年前的群體了)。
換個說法,移動互聯網的連接,已經成為了廉價基礎設施,你我都能夠輕松上手,以純粹提供連接而產生價值的創業和成長的窗口期已經過去了。
而另一方面,該連接的、容易連接的,都已經連接了,剩下的都是“骨頭”,絕不是“風口”。然而正如高潮既是尾聲、也是較波瀾壯闊的一個浪頭,這些“骨頭”當中所蘊含的,也許正是互聯網革命中含金量較高的部分。
在我們看來,餐飲、家裝等等仍然處于手工業時代的行業,甚至許多傳統行業(如服裝生產)的上游供應鏈也終將完成工業化的改造與升級,較大程度地與移動互聯網實現無縫接軌,較先探索出改造升級的公司將成為新物種。
連接可以使行業效率的提升,也可以讓商品和企業以一種更加人格化的面目出現在用戶面前。網紅熱和IP熱上標志著個體品牌的崛起,很多“自帶流量”的泛娛樂新媒體也將通過不斷探索和重新定義自身的邊界而逐漸演變成新物種。
連接催生線下產業新物種
在過去的一年里,提到“互聯網+”或者“+互聯網”的話題時,有一個備受爭議的品牌總會躺槍,那就是被冠以“互聯網餐飲”帽子的黃太吉。黃太吉從1.0演進到3.0版本的故事已經有大量報道分析文章,不再贅述,重點要說的是目前的黃太吉3.0版本的核心:就是面向外賣快餐這一消費需求,如何通過改變生產制造過程,來完成一個“盒飯”的反向重塑。
而黃太吉3.0的升級轉變,也使得“黃太吉外賣”得以開發承載更多第三方餐飲品牌的“內容”合作,如今在黃太吉外賣平臺可以下單買到數十個知名第三方品牌的餐飲外賣,而這些產品全都是在黃太吉的CBD中央廚房生產。阿里通過餓了么戰略投資黃太吉,實現了整個外賣場景的生態鏈構建;而黃太吉通過“內容”和技術的創新,基于數據挖掘的產品研發,借助餓了嗎和阿里的基礎建設,正在朝“線上百勝”的目標推進。
回到前面的話題,餐飲、家裝這些領域,和打車相比,可謂O2O大火燒過之后的硬骨頭,在眾多創業團隊試圖生硬的給這些領域插上互聯網翅膀時發現,這些可能仍處在手工業/農耕時代的產業非但飛不起來,且還傷了翅膀;黃太吉、愛空間所做的,恰恰是先從工業化的角度來提升原有產業,把原來的解決方案變成可以通過互聯網營銷的產品,從而迅速崛起。
供應鏈升級為新物種
上述幾個案例因為比較靠近消費端,也因此在創業和投資圈里廣為人知;但是大家往往會忽略的,是居于產業鏈底層、供應鏈上游的巨大產業空間。
在移動互聯網及電商基礎設施之上,用戶已經廣為接受移動支付與交易,因此網紅和PGC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推動一款快消品的銷售,然而供應鏈端卻對這樣的需求束手無策。
泛娛樂新媒體演變成新物種
較近較火熱的話題非手機視頻直播和網紅莫屬。在BAT以及其參與的各大垂直平臺所構建的連接大舞臺上,活躍著無數的內容生產者,包括你我的朋友圈內容或者偶爾為之的視頻玩耍,也包括像papi醬這樣科班出身經過一番努力終于迅速成為無人不知的網紅,也有從傳統媒體功成身退離開體制而努力創業的知名媒體人。
許多內容創作者甚至經歷了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從錄制到直播的變遷,盈利模式也從賣內容到賣流量,再到網紅電商,甚至修壩蓄水、把流量轉為社群而持續運營的演進。
這么看來,它已經不再是一個媒體,從媒體到社群,慢慢地,既有精品內容,又有近似于游戲的虛擬互動過程,還有物理有形產品,我們已經無法用過去傳統公司的分類標準,來定義這到底是一個內容生產商,還是一個媒體,抑或是一個親子幼教機構。也許它就是一個冉冉升起的“童年品牌”。
這類由新媒體演進出的“新物種”有一個共同點,“自帶流量”,并且受到所有內容型平臺的歡迎、優待,甚至成為各大平臺爭奪的目標。相比較于其他產品經營者而言,他們不需要為平臺電商營銷成本的不斷上漲而犯愁,只需要尋找一個健康而可持續的流量變現方式。
探索新邊界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由此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后O2O時代,我相信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其它行業或者細分領域的黃太吉、愛空間、凱叔、鏈尚網這樣的新物種。雖然他們處在不同的行業細分領域,但其共同之處,就是通過艱苦卓絕的摸索和試錯,探索“新組合”,重新定義企業和商業模式的邊界,重塑供給側,完成互聯網滲透傳統商業的毛細血管的較后一個節點的突破,成為該傳統領域的新生力量,并極有可能因此而成為這個領域的新一代市場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