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專業市場的“六宗罪”
廣州近700家專業市場面臨洗牌,桐鄉多座專業市場成“空城”,北京多家專業市場被逼遷,鄭州也規劃把市內177個專業市場全部外遷,上海“七浦路”專業市場大批商鋪正在撤離,東莞塑料專業市場整體面臨淘汰命運……
傳統專業市場一個個日漸“凋零”。越來越多人感嘆,專業市場已經到了需要要轉型的時刻,不轉型不會馬上死,但是會擔心自己哪天死。傳統專業市場到底身處何種困境,以至于紛紛走向衰落?
第一宗罪: 城市承載力超負荷,“臟、亂、差”問題暴現
隨著批發市場人流、車流、物流的不斷聚集,停車困難、交通擁堵、衛生條件差、物流配送難以到位、消防問題、治安隱患……不斷涌現種種的詬病皆說明城市承載力處于超負荷狀態,臟、亂、差的批發市場已不適合中心城區的發展。這些問題若得不到解決,專業市場永遠無法形成規模化集群效應,難以做大做強,持續發展空間被局限。
第二宗罪:規劃滯后,引導不力
專業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專業市場,長期缺少規劃指引和政策支持,也沒有完善的管理運行機制;市場改造更新嚴重滯后,沒有形成專業分工;市場布局分散、設施配套不完善、市場環境質量不高、入駐商戶層次參差不齊,消費者、經營者利益和財稅收益及市域經濟發展活力都受到嚴重的影響。這造成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專業市場建設過度活躍,而相對落后的城市,甚至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專業市場。
第三宗罪:“膨脹的風險”--同質化
我國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專業市場大批量、高度同質化的同類商品已經不適應現在個性化、小批量的市場需求。
此外,開發商唯利是圖,靠賣商鋪圈錢生存,罔顧市場需求,通過各種名頭打造出多個定位相同的“城”。這些“城”規模少則10來萬平方米,多則上千畝,但這么大的市場卻沒有相匹配的人流量來支撐,較終造成很多名噪一時的專業市場不是變成搖搖欲墜的“空城”,就是在慘烈的同質化競爭中倒下。
第四宗罪:鼠目寸光,經營模式落后
由于經營惰性,一些批發市場也只想著收租金。部分批發市場較初的建設者就是房地產開發商,其動機不在于批發市場本身,而是在于租售店鋪,至于怎么做大做強批發市場,它缺乏動機。較終,造成這些市場的升級困難相當大批發市場普遍存在著經營策略短期化、經營模式落后、輻射力弱、易于復制、低水平重復等弊端,更加重了市場升級轉型的困難,更造成了大批低層次批發市場遭遇生存危機。
第五宗罪:轉型難,“三現”交易仍是主流
近年,全國各地都吹噓著“專業市場轉型>”的號子,但轉型成功的卻寥寥幾。以廣州為例,廣州專業市場轉型升級工作已進行半年,但深入十三行、流花商圈等服裝市場,會發現“三現(現場、現金、現貨)”交易仍然占據主流,店主們對電子商務等新模式似乎不怎么買賬。原因在于“三現”交易大量節約了人工和管理成本,一切交易都在經營者的視線范圍。結果是,經營者對“三現”經營模式的依賴,大大阻礙了廣州專業市場的轉型。
第六宗罪:運營成本高企
人工成本上漲讓人難以承受,在市場做展示的租金費用等成本太高,阻礙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家具行業為例,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已讓商戶頭痛已,但家具賣場的租金成本占銷售額30%或更高,甚至造成家具賣場租金高過價,讓整個行業陷入“商業怪圈”。較后出現,生產商、銷售商、業主、大賣場四方利益,有一方不賺錢,就會出現欺客。
如何改變?出路在哪里?上述問題困擾著每個專業市場的開發者、經營者、策劃者!
傳統的道路肯定走不通了,商品的流通方式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易銷電商強調不從根本上去改變思維,只有死路一條。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需要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同時也要大力擁抱互聯網。
易銷天鷹電商自建平臺,順應020、F2C服務發展趨勢,為顧客提供全流程(定位、建站、推廣、運營、大數據)電商服務。通過電子商務自建平臺的優勢,將生產商、銷售商、業主、大賣場合而為一,依托網絡平臺實現自營。
雖然傳統市場電商發展篳路維艱,但卻是一片藍海,有著無限的可能。易銷天鷹電商無疑將成為傳統市場發展的重要“伴侶”,為客戶提供高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助力中國傳統企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