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制造業,低頭拉磨 還是該仰望星空
我們是制造業第一大國,卻從沒“中國制造思維”的概念,盡管我國制造業規模居世界前列,但制造業資源消耗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突出。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很多的工業品傳統制造業從業者不再只是低頭拉磨,也開始仰望星空。
中國制造業其基本形態是:大規模生產+大眾營銷+大品牌+大零售。傳統模式下的大批量、規模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線生產,追求的是同質商品的低成本。制造業營銷依靠的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為主要載體的狂轟濫炸。但是由于信息傳遞緩慢而零散,導致出現大量庫存現象。生產與消費之間隔著重重的批發、分銷、配送環節。而且生產商都通過設定折扣、運費政策鼓勵分銷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訂貨。生產商往往數月后才能從訂單中看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更可怕的是,工業制造業所尊崇的一直是落后、經驗式、論資排輩、師傅帶徒弟的封建大家長文化。要想從根本上進行轉型升級,首先就要進行思維創新,打破封建大家長文化,建立互聯網思維。
而制造業企業家轉型升級很容易就被互聯網打蒙,并盲目追捧互聯網,他們只能抓住互聯網轉型這根救命稻草。而他們心中的互聯網轉型,很多根本沒有互聯網精神,只是想多一個渠道賣產品而已。這樣的轉型表面上威力無窮,實則危害至深。制造業認為的互聯網轉型有2個渠道,一種是像京東這樣的零售企業,是純粹的B2C企業,對于制造企業來說比較好打交道。它把貨供給京東,由京東管理貨品、銷售、配送。另一種像天貓,它是個B2B2C的業務,廠家不具備這種能力。品牌自己去搭建旗艦店,由于供應鏈的應對能力和配送服務的建設不夠,很多企業做零售業務失敗。現在唯一做零售業務成功的家電企業只有海爾。
“互聯網+”要求制造業企業轉型由大眾營銷、大批量分銷訂貨、同質性消費的模式轉化為基于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這是一種需求拉動的生產模式,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得以迅捷地傳達給生產者和品牌商。這樣就不會出現過多的存貨。這種模式簡稱為C2B模式。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較大的收益在于把握銷售機會的,同時又不會造成庫存。
“互聯網+”不僅僅釋放了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也催生了新的銷售模式和生產方式。從B2C到B2B2C再到C2B,他,他們不再低頭拉磨,一次次嘗試,開始抬頭仰望星空了,但是這個星空到底是繁星似錦還是迷霧遮住了雙眼?誰又來撥開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