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一度】農村電商成功案列分析
無論是電商界大鱷,還是初入電商的小蝦米。2016這一年,如果你說你不知道農村電商,對不起,你已經被這個圈子拋得遠遠的。
小編搜集了五種農產品電商模式及一些農業電商的運營案列分享給大家。
第一種:供應鏈驅動型
典型代表是順豐優選,背靠順豐集團的物流與配送優勢,可以快速占領全國市場,這也是他們2013年拿下近4億元銷售戰績的主要原因,上游的貨源更豐富更標準,下游的配送優勢則會更加彰顯。
第二種:營銷驅動型
典型代表是本來生活網,農產品背后的故事性強,容易制造傳播熱點,從褚橙、柳桃到潘蘋果,從四大美莓到陽澄湖狀元蟹,背后都有本來生活網的影子,核心是以營銷帶動流量和銷量,其挑戰是需要不斷推陳出新。
第三種:產品驅動型
典型代表是沱沱工社,依靠自建的有機農場堅守高品質產品,并在全國大力發展聯合農場,力求通過嚴控品質獲得忠實消費者,以產品驅動消費且穩扎穩打,其挑戰的是瞬息萬變的市場節奏。
第四種:渠道驅動型
典型代表是天天果園,依靠自身對水果市場的專業理解,單一聚焦水果品類,力拓天貓、1號店、微信、電視購物、廣播電臺等各類銷售渠道,其挑戰是跨區域配送的服務能力。
第五種:服務驅動型
典型代表是遂昌網店協會,政府傾力支持企業獨立運營,他們為本地的中小賣家(農戶)提供培訓、開店、營銷、倉儲、配送等標準化服務,憑借自身專業服務贏得市場價值。
事實上,五種模式只有資源不同卻沒有優劣之分,無論什么驅動自我發展,當完成一件商品的轉換和流通時,都要面臨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梳理。
案例:
農村電商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遂昌模式,走平臺化道路。
遂昌位于浙江麗水市,遂昌館是國內第一個縣級農產品館,其核心在一個獨特的麥特龍分銷平臺,借助政府的強大支持和自身體系的巨大聚合力,集合了當地千余家小賣家共謀發展。他們為千余家松散且不標準不專業的小賣家提供專業的培訓服務,對上游貨源進行統一整合并擬定采購標準,線下則按照統一包裝、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等標準化操作執行,遂昌模式更像是一個區域化的ShoppingMall,他們是一個服務商,售賣的是“標準化”。
第二種是成縣模式,走資源整合道路。
成縣地處甘肅隴南市,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成縣同樣成立了電子商務協會,主打產品有核桃、土蜂蜜等地方特產,依托在淘寶網店進行銷售。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嘗到了在微博、微信上推銷產品的甜頭,并招募了不少年輕銷售人員,對他們進行專業化的微營銷培訓,至今他們80%的銷售額來自這些免費的社會化媒體,而“網店”對他們來說更大的價值在于交易。創業初期這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第三種便是通榆模式,走品牌化道路。
通榆縣和以上兩縣的較大不同是,開門見山進行品牌化運作,為當地的農產品取了一個好名字叫“三千禾”,并直接進駐天貓旗艦店。和其他兩縣相同的是,均成立了縣域電子商務協會,并有專業的第三方主體進行運營。
農產品電商三個需要
第一,發展農村電商,需要借助縣級以上政府的公信力。
如果沒有當地政府強有力的組織和支持,絕不會誕生出所謂的三種模式,這種支持不僅僅是“叫賣”,更重要的是為農產品質量做初級的信用背書,為第三方企業提供公司注冊、稅收、資金等實際性的支持。
關鍵是我們多數的耕地小而分散,對于資源性的整合尤其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第二,農產品要賣得更高更遠,需要實現專業的品牌化。
農產品進行品牌化運作為農產品實現溢價增收開創了先決條件。
聯想集團戰略投資高端水果品牌“佳沃”便是恰逢其時的選擇,柳傳志坦言“聯想做農業并不著急賺錢”,因為打造品牌是一個長期戰略,更大的價值在未來市場。
第三,農產品品質體現,需要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異化。
農產品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嚴重,我們耳熟能詳多半是“地域品牌”,而非產品品牌。地域品牌的較大問題是好人壞人都可以用,就像今天你很難辨識誰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消費者便對市場失去了正確判斷,對行業是毀滅性的打擊。
每個地域都有其唯一性,經緯度、溫度濕度、光照時長、土壤結構等不同,會生長出不同的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我們需要在此基礎上挖掘產品的特色賣點,進行專業化的品牌化包裝。
結語:誰主沉浮?
沒有放心產品什么都白談;有了放心產品,但不能形成標準化商品,也枉然;有了放心產品,能形成標準化商品,但不能保證運輸和配送,是徒勞;到較后,有了放心產品,能形成標準化商品,能解決好運輸和配送,但服務水平跟不上,叫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