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縣域電商該這么理解
導讀
今天縣域電商的發展和曾經大力發展工業的現象很相似,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縣域電商:縣域電子商務=縣域電子工程。
工程需要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是自己建還是充分整合社會企業參與本地建設,當務之急是結合自身縣域縣情,在“鋪路和基建”上用好國家撥款的資金,把基礎打扎實,給未來產業發展創造好的環境。蓋樓這等事還是讓“地主、開發商、建筑商”去討論。
昨天晚上,有位縣領導來電,問可不可以幫我們縣做個五年的電商發展規劃?
我說介個……不太現實吧……
1992年鄧爺爺南巡時說了一句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那會兒馬云還是一位屌絲青年,尚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當然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還沒誕生互聯網,溝通靠信紙和郵局。
發展什么呢?工業。
于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行工業改革,初期主要干了兩件事兒,修路+建園區,尤其珠三角、長三角等地,推土機轟鳴聲不停……但工業改革初期,國家政策在試點中調整,產業發展在萌芽中試探,過早提五年或十年發展計劃,我想多半會紙上談兵、流于形式。
今天,縱觀國家每次產業變革的節奏,何其相似。
2014年年中國家才正式推行“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并接二連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股政策推行下來,各個縣域主要也是干了兩件事兒,修路+建園區,尤其貧困縣、偏遠縣等地,互聯網叮咚聲不停……
以上兩個場景的不同點是:前者修的是柏油高速路,建的是工業園;后者修的是信息高速路,建的是電商園。
前者有圍墻,看得見摸得著;
后者無圍墻,看不見摸不著;
今天的“縣域電商”行為,尚處在產業發展初期,還有很多裂變因素沒有發生,在一個高速裂變的業態中,我們無法進行一個常態的思考和計劃,如果有,那基本上也是胡謅。
今天的“縣域電商”,唯有變才是永恒,倡導小步快跑也許是明智之選,雖然有時跑的很難看,卻往往能后來居上。
還有,互聯網速度絕不是用年來計算的,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一年”足以改變一個世界,如果你是互聯網公司,別想著制定一個三年或五年的發展計劃,想著后三個月怎么迭代升級顯得更實際。
在微軟MSN盛行的時候,新浪搞了個微博風靡大江南北,而新浪微博沒盛行兩年,誰也沒想到騰訊弄了個微信,關鍵是張小龍本人做夢也想不到微信竟火成這樣,然而,誰又知道明天發生什么?如果你知道,你定是顛覆者,互聯網的魅力就是具有不可預見性。
2014年盛夏,我被聯想佳沃邀請到青島藍莓基地參觀考察,在藍莓大棚里初次見到徐正,他被北京總部派駐到青島基地負責水果業務,當時他很認真的向我們講解藍莓的種植和采摘技術。
三個月后,他從佳沃離職,和朋友創建了生鮮電商“每日優鮮”,創建后他們以“周”為單位進行技術升級和服務迭代,三個月后的2015年4月份獲得500萬美元天使投資,而2015年11月份又獲得騰訊等2億元B輪投資,這短短1年的時間,對于徐正本人的角色和人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些未必也是他能預見的。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縣域電商:縣域電子商務=縣域電子工程
縣域電商是一項電子工程,做好這項工程需要一些基礎配套建設,比如網絡設施升級改造(網絡設施、設備購買等)、信息進村入戶(農民買賣行為網絡化)、電商人才培訓和培養、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保障產品能進能出)、農產品上行體系建設(標準、品牌、追溯等)等。當然,這些工程,不一定全盤自己建,可以充分整合社會企業參與本地建設,比如農村淘寶、京東幫、趕街網、淘實惠等。
而,國家現階段給的這筆資金(示范縣2000萬),基本也只能干些基礎的活兒,當務之急是結合自身縣域縣情,在“鋪路和基建”上用好這筆資金,把地基打好、打穩,給未來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軟環境和硬環境,至于樓蓋成什么樣子,還得靠“地主、開發商、建筑商”們坐下來一起合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