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農業應該去解決:貸款難、賣不貴、不知道種什么...
2016年將迎來“互聯網+農業”市場逐步進入試錯和結構性調整的階段。去年蜂擁而入的互聯網企業今年起將接受市場的檢驗和重組,不得不說今年是農業企業真正要發力要沉下去做實事的一年。
那么話說回來,如何找準服務對象的痛點,及時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行業壁壘,決定著企業能否在“互聯網+農業”的大潮中站穩腳跟。
不知道種什么?種地還在靠經驗
春耕在即,作為一個奔跑在一線的農業服務支撐人員,深入農村、了解需求、緊密與農民鏈接在一起是工作的第一步。整個3月份,筆者跑遍了蕪湖、阜陽的大小幾十個鄉鎮,接觸了不少當地農戶,發現農民的需求在發生著細微改變,企業如果不能及時跟進,發展方向就容易跑偏。
我第一次見到馬艷敏給我的印象是“農田里的女漢子”,她是齊崗種植專業合作社“女當家”。阜陽農校畢業,辭去了教師的工作,整天吃住在農田里。曾利用“山藥公關”,成功打進像合家福這樣的大型商超,以幫助自己的農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為了防止收獲的農作物因受潮發霉而影響銷售,一次性花掉600萬,購買一臺烘干機。
見面的第一天她和我說:“我都不知道要種什么,一切都是憑感覺……”,我們回過頭來思考,為什么這樣的一位種田達人,卻經常嘆息,“感覺自己啥都有,啥都不精。每年種完小麥就只能種玉米,盡管知道這些糧食作物收益低,可是不種這個還能種點啥呢?”
仔細思考問題背后的實質
如今,農民口中的不知道種什么,其實是更加需要政府和企業幫助農民去做決策,幫助引導“什么樣的年份、在什么樣的土質下,按照市場的需求、氣候的變化,種植什么樣的農作物才能獲取收益的較大化”這一系列事情。
那么,其背后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老一輩種田人思想固守,長期信息封閉的生存環境使得大部分農民甚至一些經營大戶產生了吃啥種啥產啥種啥的觀念,使得農業生產難以與市場需求接軌。只有將市場引入到農業中,去引導倒逼整個農業上游的種植情況的發展,在市場調節下,正確選擇市場所需求的種植品種,才能更好做到產需的無縫對接;
2.文化水平的欠缺和種養技能的不到位,讓很多農戶抗風險能力不高,沒有選擇種植新品種的技術支撐和取得成功的信心。 再加上資金、農技、農機等配套服務的缺失,讓很多農戶常常想選擇種植品種的更迭,又不知道甚至不敢于去大膽改變。這種無奈,正是新農人們較大的痛點之一,也就是所謂的較低的抗風險能力。
3.生產資料從價格轉向價值
購買到實惠的生產資料,依然是農民較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如今農戶們對生產資料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不僅要物美價廉,還要因地制宜、私人定制。以阜陽的界首為例,作為安徽省唯一的土豆交易市場,種植土豆也是當地的傳統,在界首,土豆種植規模達到上萬畝,其中,百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就占到了6成。跟隨阡陌科技調研團一路走下來發現,很多土豆種植戶都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比如在給土豆施肥上,如何使用基肥、何時補充水溶肥和微量元素,他們都了然于心。
農民的職業化發展
發現問題就是市場機會,在調研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新農人、特別是種植到一定規模(種植面積超過千畝)的大戶想要改變、想要與市場接軌、走出去的需求和意識是非常明確和強烈的,而多數涉農企業,宣傳的都是要將服務打通田間較后一公里,可是往往忽視了走到農民的心坎兒里。想要解決以上幾個問題,除了政府、企業的通力合作,以下幾點一定不能忽視:
1.農民是個職業,絕不是不是一種身份。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時期,我們所倡導的新農人,更多的在于職業的專業性,依然用老眼光看待“農民”這個詞,是不科學的,不準確的。現在的農民不是不懂種地,缺的是不懂規劃,對市場的把握和分析能力非常有限,對于農產品要如何進行產品化運營更是缺乏思考。從選地,到配種施肥,到農產品收獲,再到流通市場,應該是從0到1再到100的陪伴式過程。想要做好服務,政府和企業需要先從意識上進行統一。
2.產品聚焦,細分化定位。農業生產一定要從大眾化向細分化轉換。現在,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不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細分化出來的特色產品才是市場所需要的。年前國人瘋搶日本馬桶蓋,就是典型的案列。農產品生產更是如此,以阜陽界首為例,在種植玉米上,不能以高產為唯一的選種標準,而粉質化和膠質化更突出的產品可以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區域化種植。在這方面日本已經很早以前就已實現,在日本,做壽司的、炒飯的都有專用稻米。
3.農產品多渠道流通。現在的流通領域除了傳統的市場,供銷社之外還應該介入到互聯網渠道,用互聯網思維打造產品核心理念。利用好社會化媒體,來為你的產品提供新的銷售渠道。熟人社交,信仰社交等圈子文化也是需要新農人及企業需要去思考農產品在銷售這一環節可以去介入的領域。
4.大數據支撐。前段時間阿爾法狗大勝李世石的案列就讓人們清醒的意識到大數據的力量。基于大數據鏈接的服務將更科學更嚴謹,有了大數據的支撐,農民在選種、配肥、銷售上將會有據可依,更為科學。今年兩會已經明確提出,要消除了大數據流通的行政壁壘;光網城市的提出,也讓基礎設施建設提上日程,留給政府和企業的就是系統平臺搭建和服務內容的填充。
搶占市場 核心競爭力是關鍵
隨著互聯網+農業概念的大熱,涉農企業已進入產品和商業模式試錯時期,要在這個階段脫穎而出,搶得先機占領市場和用戶,了解農民的痛點后,如何快速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非常有必要。
田田圈和阿里京東一樣關注的是農村電商,與后者有強大的產業基礎不同,田田圈沒有采用常規電商通過網上直銷、低價搶購等方式,而是直接跳過傳統渠道來搶占市場的做法,和縣級經銷商共同出資成立縣域綜合服務中心,加盟的零售商則變身為田田圈農業服務中心的員工。從過去的廠商到經銷商、再到零售店、較后到農民的四級體系變為現在的從廠商、經銷商、零售店聯盟,直接到農民的扁平化結構。
云農場關注的是測土配肥。其通過全國各個省市土壤數據的收集,利用高科技設計出多個定制式肥料專利配方,讓測土配肥真正進入到私田定制的階段。
避開農資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等重度參與環節,從農業投入品切入,立足農業大數據服務。通過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運用等去鏈接農業全產業鏈八大塊市場——農業投入品、農產品流通、農業金融、農機服務、農技服務、農事服務、土地流轉和農業物聯網。
在農業投入品方面,通過直接鏈接上游廠家,幫助農戶去除中間環節,解決“農資投入成本高”的問題;其次,以土壤大數據為依據,助力上游廠家形成科學的測土配方。讓農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物美價廉、 可靠、可定制的農業投入品。
借助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值,是“互聯網+農業”的真正意義所在。無論采取哪種模式,能經得起市場推敲才算成功。不僅如此,老產業發展需要新思維,小禾苗經營需要大眼界,企業想要植根互聯網農業,還要要用不斷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深入農田踏實服務才能換得一片“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