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電商的前世今生
三農主題連續13年成為一號文件的主角,每個區域對農業電商、農村電商、農產品電商都做了很多探索。但是每個區域發展電商都會遇見很多問題,一些是普遍存在的,一些是區域特有的。
內、外部環境
農村電商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13年淘寶啟動中國特色項目,這個項目作為農產品的上行通道,為了解決農民“賣”難問題,當時農村電商的主要運行思路就是做農產品上行。盡管淘寶、天貓、京東的農產品賣得紅紅火火,但是對于嘗試做農村電商的企業、政府來說,帶來的不是幸福感而是一種疲憊感,同樣也帶來了太多的質疑及反問。2015年開始的農村電商下行間接說明了上行之路的艱辛和無奈。解決上行,同時實現下行,雙向流量規模,實現渠道利潤。
近幾年由于政府的推動,各省各市各區普遍建立了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和鄉鎮電商一條街,特色農產品逐步由線下銷售發展為線上銷售。政府的發動,整合了資源。政府牽頭,商貿、農辦、供銷社、共青團、人社等相關部門合作制定區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規劃。要保證每個村都能有一些電腦,依托當地專業電商服務機構對村民進行網絡營銷培訓。更重要的是,鼓勵本地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投入農村電商事業中來,政府要對這些互聯網時代催生的村民,進行專業培訓,因為他們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將會成為引導新農民、發展新農村、托起新農業的生力軍。政府有為,需要在規則制定、基礎設施、人才培養方面多下功夫,市場有成,需要百花齊放,更要鼓勵市場主體創新,無論是開網店,自建平臺,統統可以交給市場主體來實踐,讓政府來把關。
模式
農村電商說到底還是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從實際出發,不迷戀模式。每個區域依據的經濟發展、經濟形態、所面臨的機遇與困難都不同,我們區域一定要打造屬于自己的農村電商3.0版本。我們采訪了江蘇易銷電商的負責人周先生,周先生認為農村電商3.0版本應該有3個特點:第一,基于本地農業產業特征不斷創新而形成的實效化的發展路徑,而不是一定要將本地不適合賣向全國的產品賣到全國各地;第二,基于以盈利動機促動的市場化運作占主導地位,非純粹的“燒錢模式”;第三,一定是具備良好生態的發展方式將健康農產品與農業旅游、農業體驗、農業科普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市縣級配送中心+鎮、村級網點+農村市場的O2O消費體系,打造農村電商的網絡高速公路。
易銷農村電商3.0版本可以很好地將市縣、鎮、村三級農村電商系統貫通。市縣級是綜合服務中心、質量管理中心、大數據中心、資源整合中心,鎮級是運營中心、推廣中心、培訓中心。村級(村服務點、村郵政站)是雙上雙下信息入口、產品入口。這三級系統在各級配置有效資源、形成合理的運營模式,可以將農村電商諸多瓶頸問題解決,較終打造農村電商高效的盈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