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販驚呼再不轉型就要被互聯網收拾 豬肉佬賣菜婆也謀轉型
o2o外賣
菜市場已經和“考拉社區”等就近社區配送平臺達成合作,只要在手機下單就有外送員專門到菜市場取貨。
目前還在說服更多的檔主加入到這個菜市場外送的O2O項目中,她指出,在互聯網時代,未來的菜市場將是大農場、大品牌的角逐場,昔日的小菜販將越來越難在菜市場立足。
移動支付殺入
電子秤自帶嘀卡埋單功能
“我都懶得翻錢箱了,靚女你有芯片卡或者支付寶嗎?嘀一下就行。”在越秀區登峰肉菜市場,包括肉檔、菜檔、熟食檔90多個檔口都安裝了建行閃付終端,這種類似羊城通的非接觸式設備只要用帶芯片的銀行卡嘀一下就可以完成支付。
“,面對生鮮B2C企業的來勢洶洶,盡管傳統菜市場的品類和配送范圍都較為有限,可菜市場的顯著優點是時間成本低、所見即所得,當前交易體驗方面是可以較快改善的痛點,不少街市檔主已開始引入微信、支付寶等手機移動支付終端,而羊城通、建行閃付也分別在越秀區登峰肉菜市場、凈慧路市場試點,計劃將全面在廣州各大菜市場鋪開。
凈慧路市場試點新一代羊城支付設備———帶支付功能的電子秤,檔主只要輸入品類,即可在電子秤上完成計價和刷卡支付。這主要解決了菜市場的公平秤問題,所有羊城通電子秤為統一制作,解決了短斤缺兩的問題,也優化了支付速度。“菜市場拼的是速度,誰快誰就能拿到更多的生意。”
文化元素融入
街市要年輕化變身小清新旅游點
“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先到菜市場。”宋方玲曾游歷過日本、臺灣的多個菜市場,發現當地的菜市場文化品牌做得相當好,當地人相信較實惠的小吃都布局在菜市場周邊,因為可以就地取材,保證新鮮。
走進體育東市場五個90后男生經營的羅媽牛肉粉店,落地玻璃掛滿了食客即拍即有的照片,墻上帶有萌呆喜感的文案也透射了菜市場少有的文創元素。宋方玲希望,未來菜市場要變成像日本筑地市場一樣,可以成為游客駐留參觀的特色景點。
背景電商對菜市場磨刀霍霍但仍無致命威脅
些線上生鮮店大多出售的仍是進口包裝產品,對傳統的菜市場仍未產生可替代作用。對菜市場產生一定威脅的,是近年來出現在廣州各大小區內一些社區生鮮店,如錢大媽、15分安全菜、番薯藤、樂家生鮮等,與原有的平價生鮮超市不同,這些社區生鮮店并不打低價牌,而是以安全、新鮮為賣點。劉小健認為,這些社區生鮮店售價較高,品類單一,也沒有外送的服務,暫時未對菜市場構成致命的威脅,菜市場作為傳統生鮮供應末端,只要做好轉型的準備,還是能在新一輪生鮮供應革命中免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