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的六大特征
“互聯網+”時代的六大特征
摘要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而且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參觀考察騰訊公司時的講話
面透徹理解“互聯網+”的精髓,除了要把握它本身是什么,還有必要站在這個時代的角度去考察、去解析,研摩“互聯網+”和當今這個時代之間怎樣關聯、匹配和相契。為什么現在要提“互聯網+”,要確立“互聯網+”行動計劃?因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洞悉目前與未來,進而在學習、實踐、決策時進退裕如。以下六個方面的核心特質值得關注。
跨界融合
“+”本身就是一種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一種融合。敢于跨界了,創新的基礎才會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伙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融合就會提高開放度,就會增強適應性,就不會排斥、排異;互聯網如果能夠融合到每個行業里,無論對于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應該都是一件好事。像易寶支付,潤物細無聲,B2B(企業對企業)模式可以進入企業的一些關鍵節點,使整合協同、提高效能,可以交叉營銷。這非常有創意,是互聯網改變商業的一個方面。像騰訊做連接器,開放了平臺,可以讓很多的人、物、服務、機構嵌入連接器,帶來連接的價值,影響了我們智慧生活的方式、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創新驅動
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居于什么位置?2015年3月13日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旗幟鮮明地做出了回答: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統籌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統籌推進軍民融合創新,統籌推進引進來與走出去合作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開放創新的有機統一和協同發展。
不僅如此,更具挑戰性的在于,驅動要素本身的動能如何發現、激發、激活、放大甚至產生聚變?其能動性與創造性之間有怎樣的關聯?如何評估創意、創新本身的價值?怎樣壓縮從研發到產品化、產業化的過程,而且做出一些更生態化的安排?因此,“互聯網+”被選中絕非偶然。
重塑結構
互聯網還集成了大眾智慧,用戶可以參與設計、參與創新、參與傳播、參與內容創造,用戶對于物流、菜品的評價實際上是在參與管理。互聯網基于個體發端了WE“眾”經濟,眾包、眾籌、眾創、眾挖,既是社會的新結構、商業的新格局,又是生活的新方式、經濟的新范式。WIKI(一種超文本系統)、開源,這些沒有互聯網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眾,既是大眾,又是小眾、個體;既是自己、伙伴,又是外部世界;既是標準,又是個性;既是集中,又是民主。
尊重人性
創新驅動,既是機制的改革,又是體制的重構,必定重塑創新生態、協作生態、創業生態、價值實現規則,是基于人性的另外一層意義上的“開放”—由過去的對外開放為主轉向對內開放為主,激發內生活力和每一個個體的創造性,從而推動整體開放生態的塑造。所以,李克強總理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
開放生態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核心是生態計劃,要重塑教育生態、創新生態、協作生態、創業生態、虛擬空間生態、資源配置和價值實現機制、價值分配規則。較亟待關注的生態包括但不限于:內在創造性激發導向的教育生態,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消弭高中前與大學教育、大學教育與應用教育的鴻溝;社會價值創新導向的創意創新生態,搭建創意創新與價值創造之間的橋梁;協同創新、融合創新、價值網絡再造的生態,讓知識產權、人力資本和努力與可預期結果匹配。這的確將引發一場越來越深入的改革。
連接一切
連接一切有一些基本要素,包括技術(如互聯網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等)、場景、參與者(人、物、機構、平臺、行業、系統)、協議與交互、信任等。這里,信任作為一個要素很多人未必理解或認同,但它的確是較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互聯網讓信息不對稱降低,連接節點的可替代性提高,只有信任是選擇節點或連接器的較好判別因素,信任讓“+”成立,讓連接的其他要素與信息不會阻塞、遲滯,讓某些節點不會被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