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經濟下商會如何服務企業
“互聯網+”的熱潮席卷而來,已經滲入到各行各業,也正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其帶來思維方式的變革,催生新的經濟形態,同時也點燃了全國上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情。而在這互聯網經濟時代發生變革的當下,商會如何轉變工作方式,運用“互聯網+”思維適應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更好服務企業,是每一個商會需要思考的方向。
一、“互聯網+”與商會工作的定位
目前我國的經濟社會在轉型,人們的觀念在轉變,企業也在尋求轉型升級,商會亦是如此。商會作為一個群眾性組織,介于政府與企業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原本簡單的“橋梁紐帶,政府助手”的功能已經不能 滿足會員企業的現實需求。商會應由被動服務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向功能完善的價值創造型社會組織升級。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提升了社會管理能力,也改變了人們獲取利益的路徑。行業間的邊界在逐漸模糊起來,商會信息服務的泛職能正在逐漸衰減,商會整合資源的能力也亟須提升。商會在未來扮演的角色將既是一個為政府與企業提供服務的智庫顧問,又更是一個兼具策略、組織、實施與引導功能的商業領導組織。只有這樣,商會才能跟上時代,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實現自身升級,更好地服務企業,助力經濟建設,融入國家戰略發展。
二、“互聯網+”下的商會工作的設想與探索
1、編織數據之網,線上線下相輔相成,實現互融互通
商會在互聯網時代中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織網”。商會本就是一個信息交流和溝通的服務平臺,應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各行各業,國內外資源,通過數字互聯技術來編織一張覆蓋各個領域,包羅萬象的數據之網,滿足政府與企業有形的和無形的、當下的和長久的各種需求。
“互聯網+”不是顛覆或毀滅傳統行業,而是跨界和融合。商會工作運用“互聯網+”思維,重要的是“+”,而不是“-”。要在保持和完善原本具備的傳統式面對面的辦公室服務的同時(即線下服務),又創建和豐富線上的服務,具體包括:吸引社會力量專門成立企業信息服務中心,為商會提供信息化支撐,為商會企業服務平臺提供運營服務,借助大數據、云計算、3G/4G技術、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向各級黨和政府、各級商會和非公經濟提供信息服務。為企業創立、采購、研發、生產、銷售、服務、轉型的企業全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提供政策解讀、企業和產品宣傳、項目推介合作、找尋人才、財務審計、融資投資、法律援助、企業信息化管控、市場營銷、創新發展、大數據分析等各項業務服務。實現線上線下兩平臺,共同為政府和企業服務,使非公經濟健康發展。
2、強化聯系網絡,引導互聯網企業“走出去”
2015年以“一帶一路”、“互聯網+”為代表的重大政策,是中國重建亞洲經濟新秩序的一次重大嘗試,也為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迄今為止,“一帶一路”戰略主要還是著眼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但也面臨著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風險,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大刀闊斧地走出去,實現雙輪驅動,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風險,還可能成為中國高科技走向全球的一條捷徑,同時豐富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和價值。商會應重視起來,調研匯總本地區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投資、采購貨物、學習交流等情況,針對性地開展政策研討、人才培訓、融資對接等活動,強化與境內外工商社團和企業的聯絡交流,引導企業走出去,尋找投資地,為企業海外拓展提供服務和便利,尤其是助推國內基礎網絡設備與互聯網企業走出國門,撬開海外市場,爭做“一帶一路”建設的先鋒和開路人。
3、整合資源,創建新型孵化器
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創業、創新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商會應整合民企資源,借鑒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為互聯網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平臺,吸引互聯網人才到本地就業和創業。
4、搶占先機,著眼未來
放眼未來30年,世界將向另外一個方向走去,即從虛擬的數字技術、互聯網模式又回歸到現實的物理世界,有人稱之為“新硬件時代”。互聯網的必然趨勢是將向物理化、智能汽車、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新工具、新載體發展,互聯網的入口更為豐富,更接地氣,能更好地連接人的現實需求。如果將較前沿的科技成果與本地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將新興產業與商會工作結合,又可以為地方發展創造出無限的想象空間。商會搭建信息網絡平臺,在其中出題目,做引導,網羅全國乃至全球較前沿較酷炫的科技成果,尋找較具實力與前瞻性的企業與其進行項目對接,較終使其落地,形成產品,服務大眾,回饋社會。
5、“互聯網+”思維下的商會工作實踐
術為用,道為本。如果我們只是把互聯網等網絡新媒體作為商會工作的一種工具或者手段,那只是停留在“術”的階段,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去武裝工作的頭腦,在“道”的層面去擴展工作范圍,提升工作質量。用“互聯網+”的網絡資源更多的為會員企業提供互聯網思維培訓及擁抱互聯網,聯絡互聯網落地指導團隊深入一線為會員企業排憂解難。為企業發展問題提供政策建議和制度解決方案,在學術研究和交流、高新技術研發、金融資本管理研究等領域,也為企業家提供更多的寶貴資源,并為政府組織機構提供有效的決策輔助;在社團發展、社會服務、文化交流、教育科技、金融資本等方面,更為各企業搭建起“走出去、引進來”的通道和平臺。
6、通過“互聯網+”引導五大服務平臺建設
通過打造研究咨詢、溝通對接、信息網絡、法律維權、社會公益五大服務平臺,服務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其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以信息化、互聯網為手段,串聯其他四個平臺,同時縱向與全國工商聯、各市縣工商聯、各會員企業,橫向與有關省級政府職能部門、各行業協會商會、各異地商會、各媒體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功能互補、服務協同。
7、互聯網非萬能,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互聯網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及工作模式,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升工作,掌控全局。但互聯網并不是全部,互聯網在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和思考。商會作為聯絡行業內會員企業的樞紐組織,在發展互聯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更要慎重。把信息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尤其是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內部情況等內容,面對互聯網中黑客入侵、惡意病毒等不確定的安全問題,更是需要重視。同時注意把握微信群等溝通交流中的負面信息和言論影響,把握正確導向,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合理利用互聯網,打造現代化的信息平臺。只有這樣,商會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才能更有市場,有影響力,有凝聚力、有號召力,才能更好地使企業與企業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