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改進農產品電商的物流方式?
在電商洪流幾乎沖擊一切商品領域的今天,農產品像水中頑石般兀自挺立。一方面,背靠產值達數萬億元的第一產業,農產品電商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另一方面,即便是阿里、京東、一號店這樣的電商巨頭,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步伐依然謹慎。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環節多、效率低,相比之下盡管當前農產品電商的物流成本很高,卻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突破物流瓶頸,不但攸關農產品電商模式的較終成敗,對整個農產品流通機制的變革乃至“三農”問題的解決來說,也都有著重要意義。
那么,如何改進農產品電商的物流方式呢?
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大力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
目前我國專業的農產品物流尤其是冷鏈物流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化、系統化的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與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尤其是發展農產品電商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0—2015年)》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上下游銜接、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標準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盡管當前物流企業對冷鏈建設的熱情很高,各大物流公司之間開始自發進行跨區域的冷鏈業務合作,但由于冷鏈物流投資巨大,加上我國幅員遼闊,要想盡快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冷鏈物流體系任務依然艱巨,亟須政府加大投資力度。
目前我國專業的農產品物流尤其是冷鏈物流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化、系統化的物流體系尚未形成,與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尤其是發展農產品電商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0—2015年)》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上下游銜接、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標準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盡管當前物流企業對冷鏈建設的熱情很高,各大物流公司之間開始自發進行跨區域的冷鏈業務合作,但由于冷鏈物流投資巨大,加上我國幅員遼闊,要想盡快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冷鏈物流體系任務依然艱巨,亟須政府加大投資力度。
二、全面優化農產品物流網絡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網絡尚缺乏系統的規劃,對運輸路線、工具以及時間的選擇上沒有很好地進行優化處理,導致農產品供應鏈中物流成本較高,同時損耗也較高。農產品電商則進一步對物流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從供應鏈管理的思維出發,優化農產品物流路徑和節點設計,并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加工、包裝、庫存、配送等環節統一制定實施符合現代物流技術的標準,有效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農產品電商的物流成本。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網絡尚缺乏系統的規劃,對運輸路線、工具以及時間的選擇上沒有很好地進行優化處理,導致農產品供應鏈中物流成本較高,同時損耗也較高。農產品電商則進一步對物流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從供應鏈管理的思維出發,優化農產品物流路徑和節點設計,并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加工、包裝、庫存、配送等環節統一制定實施符合現代物流技術的標準,有效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農產品電商的物流成本。
三、鼓勵市場繼續探索創新
農產品電商物流新模式
當前,不少企業對農產品電商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例如順豐優選借助順豐速遞在快遞行業的經驗和網絡優勢,推出了生鮮電商業務,菜鳥物流則通過整合冷鏈公路貨運、冷鏈中轉中心、落地配公司等多種物流資源,形成新型“二段式配送”物流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成本。這些企業的自發探索是農產品電商得以發展的原動力,政府應對其進行積極鼓勵,出臺稅收、金融方面的專門扶持政策。同時,農產品電商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還離不開消費者的積極支持。目前從事配送的冷藏車平均一次提貨送貨的單數還很少,分攤下來成本較高,只有在廣大消費者的積極參與下,農產品電商才能實現規模效益,整個行業早日走出“賠本賺吆喝”的階段。
當前,不少企業對農產品電商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例如順豐優選借助順豐速遞在快遞行業的經驗和網絡優勢,推出了生鮮電商業務,菜鳥物流則通過整合冷鏈公路貨運、冷鏈中轉中心、落地配公司等多種物流資源,形成新型“二段式配送”物流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成本。這些企業的自發探索是農產品電商得以發展的原動力,政府應對其進行積極鼓勵,出臺稅收、金融方面的專門扶持政策。同時,農產品電商這一新生事物的發展還離不開消費者的積極支持。目前從事配送的冷藏車平均一次提貨送貨的單數還很少,分攤下來成本較高,只有在廣大消費者的積極參與下,農產品電商才能實現規模效益,整個行業早日走出“賠本賺吆喝”的階段。